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1272.2. 開目抄 ~ 金言 13.


 

1272.2. 開目抄 ~ 金言 13.

第十三章  五箇鳳詔與法華經行者之確認

  守護之必定與再疑

予推察事物之(詳情),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日經等讀誦修行之人,其經經之佛、菩薩、天等當有守護吧;此乃無疑之事也。但大日經、觀經等讀誦之行者等,若與法華經之行者敵對時,則彼佛、菩薩們當捨彼之行者而守護法華經之行者。譬如孝子,自己之慈父成為王之敵,則捨父而從王,孝之至也。佛法又如斯;法華經之諸佛、菩薩及十羅刹女守護日蓮以上,則淨土宗之六方之諸佛及守護念佛者之二十五菩薩,眞言宗之金剛界及胎藏界之兩曼荼羅之千二百諸尊等,七宗之諸尊及守護之善神當守護日蓮也。可思就例如七宗之守護神守護傳教大師一樣。

日蓮思案云「法華經二處三會在座之日月等之諸天,法華經之行者若出現的話,則猶如磁石之吸鐵、月之映水面,應思須臾來訪並代受行者之苦難以完成佛前之御誓;然至今沒有來訪問日蓮者,是因為日蓮非法華經之行者歟」。因此重(推考)經文之旨趣,對照自身,一定要檢討看看自己有無過失。

  三個勅宣

疑云。當世之念佛宗、禪宗等,究竟依何智慧之眼知其乃法華經之敵人、一切眾生之惡知識乎。答云。對此,不可出私言(個人的見解);而思:經釋之明鏡出而謗法之醜面浮,令見其失。但是生盲(天生無視力)者力不及也。法華經第四卷寶塔品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説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屬有在」,此,寶塔品三個勅宣中第一之勅宣也。

又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爲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爲法。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各捨妙土,及弟子眾,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譬如大風,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告諸大眾,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説誓言」,第二之鳳詔也。

又明六難九易之偈文云「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爲難事,宜發大願。諸餘經典,數如恒沙,雖説此等,未足爲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爲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説此經,是則爲難。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爲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爲一人説,是則爲難。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護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説誓言」,此第三之諫勅也。第四、第五二個之諫曉於提婆品有,當後述。

  三個勅宣之意義

此見寶塔品之經文之心,就在眼前也。如青天大日輪之懸;似白色的臉上有(黑色的痣)一樣。然而生盲者、邪眼者、一眼者、各謂自師乃最高之智者之人、邊執家(偏見故,不接受他人之意見)者,卻難看見。今排萬難,為有道心者書留,令得見。傳說昔仙女西王母給漢武帝之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輪王出世之瑞相所現之優曇華,三千年只開一次;然值法華經遠難於此。又,漢之沛公與項羽經八年而爭漢土之霸權,源頼朝與平宗盛七年間在日本國中展開爭亂,阿修羅和帝釋鬥爭,金翅鳥和龍王戰於雪山頂上之阿耨池;然一定要知道這些爭鬥再怎麼熾烈,也不及法華經和其他經哪個真實呢之爭激烈。日本國,顯此法之真實者二度也,要知此乃傳教大師和日蓮也。無眼者當疑吧,力不可及也。此寶塔品六難九易之經文,釋迦、多寶、十方分身諸佛合集決定了日本、漢土、月氏、龍宮、天上、十方世界之一切經之勝劣。

   六難九易與諸宗

問云。華嚴經、方等經、般若經、深密經、楞伽經、大日經、涅槃經等,九易之内呢六難之内呢。答云。華嚴宗之杜順、智儼、法藏、澄觀等之三藏大師讀云「華嚴經與法華經六難之内,名雖二經,然所説乃至理此同也。如四門觀別而見眞諦同(小乘之修行方法雖有四門,然到達同一真理)也」。法相宗之玄奘三藏、慈恩大師等讀此六難九易之經文云「解深密經與法華經同為唯識(諸法者皆為心識之轉變)之法門,是判定一切經之勝劣之三時教判之第三時之中道教,六難之内(該當六難之經典)也」。三論宗之吉藏等讀云(這樣主張)「般若經與法華經,名雖異法體(一個)故,二經一個法也」。真言宗之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不空三藏等讀云「大日經與法華經所說之理相同,同為六難之内之經典也」。日本之弘法讀云「大日經非六難九易之内。大日經,釋迦所説之一切經之外之經典也,乃法身大日如來之所説也」。或又有人云「相對於法華經是應身如來之釋迦之所說,華嚴經乃報身如來之毘廬遮那佛之所説,非六難九易之(範疇)也」。此四宗之元祖等如此解釋故,汲其流之數千之學徒等又不超此見解也。

    依法不依人

日蓮嘆云,這樣的上之諸人之(見解),如果是草率的錯誤的話,今世之人人應當轉過臉去而拒絕;而卻非重非(重複不法的行為來加以迫害),最後當向國王讒奏而及於我生命吧。但我等之慈父,雙林最後之御遺言之涅槃經云「依法不依人」。「不依人」者,初依二依三依第四依(眾生所依之人之四依之事,於小乘教乃依凡夫位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之聲聞,於大乘教則依地前至第十地之菩薩等,云此等不可作為所依之意也)。所以即使是普賢、文殊等第四依之等覺之菩薩說法門,但如不手握經典(根據佛之教)則不可用。又定「依了義經(說盡佛法之道理之經典)不依不了義經」;所以要先究明經中之了義、不了義經後方可信受。龍樹菩薩之十住毘婆沙論云「不依修多羅(經文)者黒論也,依修多羅者白論也」。天台大師云「與修多羅合者錄而用之。無文無義不可信受」。傳教大師云「依憑佛説,莫信口傳」。圓珍智証大師云「依文可傳」。

以上所舉之諸師之釋,雖皆一分一分(恰如其分)地說應依經論(經典及論釋)來辨勝劣,然他宗皆堅固信受自宗之宗旨,不明辨先師之謬義故,所以只是曲會私情之勝劣(自己任意地想,故乃曲解佛意之物)也,只是莊嚴己義(莊飾錯誤之己見)之法門也。

    超過已今當三說

佛滅後之犢子部及方廣道人等之外道,又後漢佛教傳入以後之外典(儒教),分別巧妙地取入佛教之結果,比釋尊以前之外道之見解及佛教傳入以前之三皇五帝之儒書,邪見更強盛,邪法更巧妙。而華嚴、法相、眞言等之人師嫉妒天台宗之正義故,(曲解)實經(法華經)之文令順權經之義之事強盛也。然而有道心之人,捨偏黨,一定要止自宗及他宗之爭辯,且不可輕蔑他人。

法華經法師品云「已說之經典、今說之經典、今後當說之經典,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妙樂文句記云「縱有經云諸經之王,不云(然沒有一經像法華經一樣云超過)已今當三説最爲第一之經」,又玄義釋籤云「法華經乃超過已今當三說之妙法也,於(此真實)固迷之人,謗法之罪苦流長劫」。驚此經釋(經文及釋文),然一看到佛之一切經及人師之疏釋(漢土、日本之學僧們之注釋書),狐疑便冰解了。今眞言之愚者等,依仗有所謂印相及眞言之事相,而深信眞言宗勝法華經,慈覺大師等亦稱眞言勝,然這樣想者乃是無法提升價值的妄念之事也。

   諸經之類文

大乘密嚴經云「十地經、華嚴經等,大樹緊那羅經與神通經、勝鬘經及餘經皆從此經出。如是密嚴經一切經中勝」。

大雲經云「是經即是諸經轉輪聖王。何以故,是經典中宣説:衆生實性之佛性(本性之佛性),常住之法藏故也」。

六波羅蜜經云「所謂過去無量諸佛所説正法,及我今所説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也攝爲五分(分為五類):一索咀纜(經藏),二毘奈耶(律藏),三阿毘達磨(論藏),四般若波羅蜜(智慧藏),五陀羅尼門(秘密藏)。此五種法藏教化有情;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經藏)、調伏(律藏)、對法(論藏)、般若(智慧藏);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比丘之四重罪)、八重(比丘尼之八重罪)、五無間罪、謗方等經(指大乘經)之一闡提等種種重罪,為使得銷滅、速疾解脱、頓悟涅槃,而爲彼説諸陀羅尼藏(秘密藏)。此五法藏譬如乳味、酪味、生蘇味、熟蘇味及妙醍醐味。秘密藏之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指五法藏)中最爲第一,能除重罪」。

解深密經云「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第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波羅奈國之鹿野苑)中,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苦集滅道之四諦相(指生滅之法)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在這以前)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第一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尚未明真實之義理之教),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空故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乃涅槃也,以隱密相(隱本意之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於彼時(第二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一切佛之教)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又無自性之性之中道之真理,以顯了相(明顯之姿)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大般若經云「隨所聽聞之世間法及出世間之佛法,皆能方便會入(引入於)般若甚深之理趣,諸所造作之世間事業亦以般若之理會入法性,不見一事出於法性之真理者」。

大日經第一卷云「秘密主(金剛薩埵)大乘行。發無緣乘(不受拘束於法)之心,諸法空而無我性(無我這個主宰者)這樣來觀而修行。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之阿頼耶(阿賴耶識,被視為萬物之本体)而知自性如幻(阿賴耶識乃如幻之物)故」。又云「秘密主,彼如是捨無我(捨以前諸法無我之想法),心之主体自在也,又覺自心本不生不滅也」。又云「所謂心之空性者,離於根境(依據眼、耳等之認識)故,無相又無境界(無特別之姿及以其來限定之世界),越諸戲論(無益之議論)而等同虛空。乃至,極無自性(其心之本体又不可得)」。又云「大日尊(大日如來)告秘密主言,秘密主,云何菩提(菩提者云何)。謂如實知自心」。空海(即弘法大師)即根據此大日經之諸文而立十住心之教判。

華嚴經云「一切世界諸群生,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菩薩道者甚希有。然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華嚴之法爲甚難。況能受持正憶念(確實地銘刻於心而不忘),如説修行,眞實解。若以三千大千世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爲難。信是法者爲甚難。大千(三千大千世界)塵數衆生類,一劫供養諸樂具(享受生活的各式各樣的物品),彼之功徳未爲勝。信是法者爲殊勝。若以掌持十個佛(一剎為一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住一劫,彼之所作未爲難。信是法者爲甚難。十佛刹塵衆生類,一劫供養諸樂具,彼之功徳未爲勝。信是法者爲殊勝。十佛刹塵諸如來,一劫恭敬而供養;若能受持此品者,功徳(比)彼爲最勝」。

涅槃經云「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徳,欲比是經(涅槃經)不得爲喩,百倍千倍百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蘇,從生蘇出熟蘇,從熟蘇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衆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故。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於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之小乘經,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喩於佛性」。

   類文與法華經之勝劣

此等各經說示自己最勝之經文,如與法華經法師品之超過已今當三說之經文及見寶塔品之六難九易之經文相對,則猶如星之對月排列,九山和須彌山來比較一樣,其勝劣明白也。然而連華嚴宗之澄觀,法相、三論、眞言等之慈恩、嘉祥、弘法等之如佛眼般能知諸法實相之人,猶惑於此等之經文之真意;何況如盲眼之當世之學者等,可辨法華經和他經之勝劣乎。如黒白一樣的明顯,如須彌山、芥子粒一樣的勝劣,猶迷惑,況如虛空一樣廣大的法理,當然是迷惑的了。不知教相之淺深,則辨法理之淺深者無也。前述引用法華經所說之「三說超過及六難九易」之諸經之八個經文,卷數既隔,經文又前後故,辨別教門之色(教相之勝劣)之事難故,所以在此出文加以說明,以(幫助)愚者之理解吧。當明白王有小王大王(大雲經之王不過是小王),一切有少分全分(一切有指一部和指全部之合,密嚴經之一切一部之意也),五乳有全喩分喩(五味有喻佛教全体之五味和喻一分之五味)之區別。六波羅蜜經只說有情(有佛性之眾生)之成佛,而沒說無性(無本來佛性者)之成佛,所以連示一切眾生之成佛之法華經迹門之所說都不及,何況於本門開顯之釋尊之久遠實成,當然是沒有說出之理;又該經所說之五味,一分之五味也,猶不及涅槃經之五味之法門,何況法華經之迹門本門,當無法相比吧。而日本之弘法大師惑於此六波羅蜜經之經文,而將法華經歸入第四之熟蘇味。弘法大師所立之第五之總持門(密教之總持門)之醍醐味,連比法華經劣之涅槃經之醍醐味都不及,這到底何處如何弄錯了呢。弘法大師於辨顯密二教論云「震旦人師爭盜六波羅蜜經之醍醐」,書天台等為盜人。又「惜哉,古賢不嘗密教之醍醐」這樣自歎(自誇)。

    知諸經之勝劣

今捨置此等之事。為我一門者(與我同信之人)置留書。他人若不信,則當成為所謂結「謗之佛緣」之逆緣。嚐一(滴)之海水而知大海之潮味,見一華而推察春之來。所以即使不渡萬里之海而入宋國,即使不經三年而至印度之靈鷲山,即使不像龍樹一樣入龍宮,即使不像無著菩薩一樣昇都率內院會彌勒菩薩,即使不值二所三會(不直接聽聞釋尊八年間於靈山、虛空之二處三會所說之法華經),亦可知一代之勝劣。蛇知七日内之洪水,此乃因蛇是龍之眷屬故;烏鴉知年中之吉凶,此乃過去為陰陽師(以占卜為業之人)故;又鳥飛翔之(能力),絕對比人(出色)。

同樣的,日蓮知諸經之勝劣之事絕對勝過華嚴之澄觀、三論之嘉祥、法相之慈恩、眞言之弘法,此乃慕天台、傳教之跡故。彼之人人不歸伏天台、傳教,則可脫謗法之失乎。當世日本國第一富有(果報最豐富)者當為日蓮;命奉於法華經,其結果當留名於後代。成為大海之主,則諸河神皆從;須彌山之王,諸山神可不從歟。同樣,明白法華經之六難九易和三說超過,即使不讀一切經,亦當會從諸經之主人之法華經。

    二個諫曉

前擧之寶塔品之三個勅宣之上又有提婆品之二個諫曉,依之來勸滅後之弘經。提婆達多和釋尊敵對,為斷善根之一闡提之惡人,然至法華經之提婆品,授與天王如來之記。涅槃經四十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現證,於此提婆品有(即提婆品之惡人成佛)。善星比丘及阿闍世王等為首,無量之五逆謗法者中,擧罪最重之提婆達多,而納一切惡人於其中;因此,一切五逆、七逆、謗法、不持善根之闡提者皆現天王如來矣。毒藥變成甘露,而且勝眾味。又提婆品後段所示八歲龍女之成佛,此非龍女一人,乃示一切女人之成佛也。法華經以前之諸小乘經,女人是不許成佛的。又諸大乘經雖許女人之成佛及淨土往生,或者改轉之成佛(改女人之身心,轉為男人之後之成佛),然非根據法華經之一念三千法門之即身成佛故,有名無實(只有名目而無內實)之成佛往生也。擧一例說諸事,的確龍女成佛始開末代之女人之成佛往生之道。

儒家之孝養只限今生,不扶父母之未來故,外家(儒家)之聖賢,有名無實也。印度之外道雖知過去世、未來世,然無扶父母之道(說三世之因果而救父母之後生之道)。與此相對,佛道示扶父母之後世之道故,修此道者可名真實之聖賢。然而法華經以前之大小乘之經典之宗旨,自身之得道猶不可能故,何況父母;但只有經文之成佛之語而無實義。今法華經之時至,女人成佛之時,悲母之成佛亦顯,達多惡人成佛之時,慈父之成佛亦顯。如斯,此經乃内典示真實之報恩之道之孝經也。提婆品之二個諫曉了矣。第13章‧1

https://changpeiyeong.blogspot.com/2021/12/12722.html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